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机房初步工艺设计
目 录
1 设计说明
1.1 工程概述
1.2 设计依据
2 工艺设计内容及设计原则
2.1 设计内容
2.2 设计原则
3 楼层安排
4 工艺对土建要求
4.1 楼层平面设计要求
4.2 机房层高要求
4.3 对机房内管道和孔洞等设计要求
4.4 机房地面、墙面、顶棚要求
4.5 生产房间门、窗设计工艺要求
4.6 楼梯、走道设计要求
4.7 机房地面荷载设计要求
4.8 照明要求
4.9 机房温、湿度设计要求
4.10 机房洁净度设计要求
4.11 电源
4.12 机房接地要求
4.13 光电缆进局要求
4.14 抗震设防和防火要求
4.15 抗干扰及环境保护要求
5 土建要求表
6 图纸
1 设计说明
1.1 工程概述
XX集团XX有限公司XX分公司生产楼项目拟建规模:总建筑面积12094.3平方米;建筑地上6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为28.1米。属二类建筑。
XX分公司生产楼二楼按通信机房标准建设,主要为传输、交换、数据、无线等专业的设备提供安装机房,满足未来通信专业设备安装需求,本综合楼通信机房满足XX分公司中长期通信用房的需求。
1.2 设计依据
(1) XX集团XX有限公司给我院的100071 号工程设计委托;
(2) XX集团XX有限公司提供的大楼土建方案图纸及相关资料;
(3) 我院与XX移动公司及XX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多次方案讨论纪要;
(4)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YD5098-2005);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7)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年版);
(9) 《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YD/T5003-2005);
(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12) 《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37-2005);
(13) 《 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 (YD 5039-2009);
(14)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5040-2005);
(15) 《邮电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5054-2005);
(16)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5059-2005);
(17) 《XX通信局房标准化设计方案》;
2 工艺设计内容及设计原则
2.1 设计内容
本设计为XX公司XX生产楼生产机房对土建要求的工艺设计。范围包括一层油机房、高低压变配电室和二层电力电池室、通信机房等的工艺对土建要求的设计。不包含其他楼层及其他区域的土建要求。
工艺对土建要求设计是在土建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做出总体安排和各层机房平面安排,并提出各机房的净高、楼板荷载、机房环境及影响结构计算的主要孔洞位置,以便建筑专业进行结构计算,提出设备耗电、散热要求,以便电源专业
进行大楼电源系统设计,空调专业进行空调系统设计,以此作为土建工程设计的依据。
2.2 设计原则
通信机房的工艺设计原则上根据楼内通信生产工艺流程及安装设备的终局容量,对通信机房的布局及通信电缆孔洞位置进行安排。孔洞的预留应做到便于维护、便于施工、节省电缆、合理使用面积,既符合近期要求,也能满足远期及新技术新业务发展需要。由于对设备采用集中维护和管理方式,通信机房一般为无人值守或少人维护,因此机房应避免不必要的装饰,以节省工程投资。
3 楼层安排
经与XX公司讨论协商,油机房、高低压变配电安排在一层,通信机房安排在二层,具体功能安排如下表所示:
表3-1 XX分公司生产楼通信机房功能安排表
楼层 |
使用功能 |
机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
配套用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
备注 |
一层 |
油机室 |
138 |
||
油箱室 |
6 |
|||
高低压配电室 |
115 |
|||
信息化配电室 |
35 |
|||
二层 |
通信机房 |
200 |
空调上送风 |
|
预留机房1 |
63 |
空调上送风 |
||
预留基站机房 |
63 |
空调上送风 |
||
预留机房2 |
85 |
空调上送风 |
||
预留机房3 |
210 |
空调上送风 |
||
预留机房4 |
175 |
空调上送风 |
||
电力电池室 |
175 |
空调上送风 |
||
预留电力电池室 |
106 |
空调上送风 |
||
气瓶间 |
17 |
|||
备品备件 |
35 |
|||
合计 |
1371 |
52 |
注:以上面积不含卫生间、消防通道、电梯间、室外机平台等。预留机房根据业务的发展情况决定机房功能,使用前可临时作为其他用途。
4 工艺对土建要求
4.1 楼层平面设计要求
(1) 楼层平面设计应满足工艺要求,机房平面布置应紧凑,为最大限度地提高面积利用率和设备安装量,除有特殊要求外,机房内一般不做隔断,设备安装时根据需要再进行分隔。为了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其所用结构材料应采用无灰尘的轻质隔断。
(2) 通信机房的层高、楼板荷载等尽可能具有通用性。
(3) 机房的上层不应布置易产生积水的房间,如不得已布置时,上层房间的地面应做防水处理。
(4) 建筑物的变形缝不宜设在生产房间内部。
(5) 通信楼内有较大噪声的房间(如油机机房等),应采用隔震和隔声措施,降低噪声对周围生产房间的干扰,以符合环保要求。
(6) 应严格控制走道、楼梯、厕所等非生产用房的面积,增加生产房间的面积,以提高建筑面积的有效利用率。
(7) 平面布局:根据与XX公司多次讨论布局方案,机房平面布局详见一层工艺要求图100900112C(008V0)-YQ-02、二层工艺要求图100900112C(008V0)-YQ-03和屋顶层工艺要求图100900112C(008V0)-YQ-04。
4.2 机房层高要求
生产房间的层高,应由工艺生产要求的净高、结构层、建筑层和风管及管网等高度构成。
工艺生产要求的净高,应由电信设备的高度、电缆槽道(或活动地板)的高度、施工维护所需的高度等因素确定。
根据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对工艺生产要求的房间净高给出明确范围,见下表。
表4.2-1电信生产房间的净高值
机房类别 |
净高(m) |
备注 |
通信主机房 |
3.2 ~3.3 |
|
通信电力机房 |
3.2 ~3.3 |
由于考虑走廊内也要设置走线槽道,因此要求走廊的工艺净高也要同机房一样达到3.3米。
本工程具体的机房楼层工艺需求高度数值详见工艺对土建要求表。
4.3 对机房内管道和孔洞等设计要求
(1) 为保证通信安全和机房内电缆布放方便,各种给、排水管道不得穿越机房。
(2) 通过楼板的孔洞,根据不同的情况应采取防水、防火、防潮、防虫等措施。
(3) 屋面应具有防渗漏、保温、隔热、耐久的性能,楼层地板严防漏、渗水。
(4) 电缆上线井要求:通信楼内电缆垂直、水平方向走线较多,为安装设备时布放缆、线的需要,在各层均设置电缆上线井用作垂直走线。楼板孔洞应采用防水、防潮、防火措施。所有工艺上线竖井内需预埋铁件,并安装上线铁架。
(5) 根据机房安排情况,和电缆布放功能的需求,本设计尽量多的设置了多种工艺电缆上线井(洞),具体位置详见各楼层工艺要求图。
(6) 为走线方便,每个上线井必须自上而下对齐。电缆上线井应防火,设防火门且密闭可开启,预留可拆缷的电缆进线孔洞组合板,楼板洞做子口,洞口加装防火盖,可用多块组成,以便开启灵活。上线井的防火门均要求做带锁的铁门。
(7) 上线井的要求参见上线井工艺要求图100900112C(008V0)-YQ-05。
(8) 上线井内铁架要求参见上线井内铁架工艺要求图100900112C(008V0)-YQ-06。
(9) 各类通信电缆、电力电缆的水平走线需在机房内开穿墙洞时,由今后的机房改造工程确定穿墙洞的具体位置。
4.4 机房地面、墙面、顶棚要求
(1) 楼内的地面、墙面、顶棚面的面层材料应按室内通信设备的需要,采用光洁、耐磨、耐久、不起灰、防滑、不燃烧的材料。
(2) 各生产房间的地面应避免不均匀下沉和产生裂缝,地面表层对水平面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房间相应尺寸的0.2%,但最大偏差不应大于30毫米。
(3) 楼地面表面平整度的偏差,在2米范围内不超过2毫米。
(4) 对于屋面上的工艺孔洞应采取防漏措施。
4.5 生产房间门、窗设计工艺要求
(1) 各生产房间的门均应向外开启,双扇门的宽度不小于1.5米,单扇门的宽度不小于1米,门洞高度不低于2.3米;各种不安装通信设备及通信电源设备房间的门,其宽度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但不宜小于0.9米。
(2) 门尺寸要求详见“XX分公司生产楼通信机房工艺对土建要求表”。油箱间门采用甲级防火门,油机室门采用甲级防火消音门。
(3) 各生产房间的外窗应具备严密防尘、防火、隔热、抗风的性能。
(4) 内门应采用耐久、不易变形的材料,外形应平整光洁,减少积灰。
4.6 楼梯、走道设计要求
(1) 楼梯净宽不小于1.5米,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8 米,楼梯平台及梯段净高不小于2.3米,楼梯间的门洞宽度不得小于1.5米, 门洞高度不得小于2.3米。
(2) 走道净宽要求为:设备房间单面布放时一般不小于1.5 米,双面布放时一般不小于1.8米。
(3) 本期工程走道内也是电缆槽道经过的路由,因此要求工艺净高不低于3.3米。
(4) 通信楼内应设置搬运通信设备的电梯,该电梯可与消防电梯或客梯兼用。
(5) 本工程为方便通信设备的搬运,楼内至少应有一座搬运货物的电梯,电梯载重量不小于1.3吨,该货梯可与消防电梯或客梯兼用,电梯门宽不得小于1.5米,门高2.3米。
4.7 机房地面荷载设计要求
(1) 电信楼荷载要求参照《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YD/T5003-2005、工艺对土建要求表执行。
(2) 考虑通信设备密集安装和分散供电等发展趋势及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应对相同功能机房地面荷载值进行统一。
(3) 建筑专业应充分考虑楼前亭院地面荷载需求,以满足设备进局时,楼前通道有重型车辆的通过或停留。
(4) 变压器搬运平台荷载要求满足变压器重量(6.8吨/台)。
4.8 照明要求
(1) 照明种类
机房照明应分为正常照明、保证照明、应急照明三种。机架的局部照明,应纳入保证照明。一般情况下,机房照明为均匀照明。
正常照明:由市电供电。
保证照明:平时为市电电源供电,当市电电源中断时则由自备油机发电机的电源供电。
应急照明:在市电中断、油机发电机尚未供电之前,应用蓄电池或不间断电源供电。
(2) 照明要求(电池室、油机室、油箱室所有灯具必须使用防爆灯)
l常用照明和保证照明
各机房(含油机房、变(配)电室、蓄电池室、电缆进线室)内常用照明和保证照明均为均匀照明。当市电中断后,各机房的保证照明照度应与常用照明照度相同。具体施工要求详见土建初设计。
l机房应设应急照明,照度可参照备用照明标准。应急照明灯的安装,详见土建初步设计。
l各机房内照明灯具采用带电子镇流器和防尘罩的双管荧光灯具。机房内的照明可采用带状分布,安装于设备机架列与列之间,即随着各通信专业对机房内设备安装的要求及设备布置设置机房照明。
(3) 电源插座
各生产房间需设交流220伏10安培的单相插座和带地插孔的单相插座,每个使用率为三分之一。如通信机房内无活动地板,插座安装高度为距地面高300mm;如通信机房内安装活动地板,插座安装高度为活动地板高300mm;地下进线室插座设置高度为距室内地面1400mm。
(4) 电缆进线室应有白炽灯照明,除设有普通交流照明和保证照明系统外,还应设置事故照明,白炽灯应采取防潮措施。灯线、开关及插座采用暗线,开关应设在电缆进线室门口处。
注1:电池室、油机室、油箱室、油罐室、变压器室所有灯具(含常用照明和应急照明)必须使用防爆灯。
注2:原则上电池室、油机室、油箱室、油罐室、变压器室插座采用防爆插座或者不设插座,不设综合布线接点。
4.9 机房温、湿度设计要求
(1) 为了保证通信设备的稳定和设备的使用寿命,通信机房必须满足设备的温、湿度要求。根据通信专业设计规范,温、湿度通常规定两种条件,一种是“长期工作条件“,一种是“短期工作条件”。“长期工作条件”表示良好的温湿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通信设备长期处于可靠工作状态。“短期工作条件”为连续不超过48小时和每年积累不超过15天。机房土建要求表中列的是长期工作条件的温湿度作为工程设计要求,并要求机房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出现结露状态。
(2) 标准通信机楼机房划分为交换机房、数据机房、传输机房、电力机房、基站机房,并对各类机房的温度湿度规定见表4.9-1:
表4.9-1 机房的温度湿度要求
机房类型 |
交换机房 |
数据机房 |
传输机房 |
基站机房 |
电力机房 |
油机房 |
温度(冬季) |
20±2℃ |
20±2℃ |
20±2℃ |
20±2℃ |
20±2℃ |
5~40℃ |
温度(夏季) |
25±2℃ |
25±2℃ |
25±2℃ |
25±2℃ |
25±2℃ |
5~40℃ |
湿度 |
40%-70% |
15%-80% |
40%-70% |
15%-80% |
30%-85% |
≤85% |
若机房中放置了多种设备时,以要求最严格的设备来考虑,如:交换机房与动力电源一起,应执行交换机房标准。
4.10 机房洁净度设计要求
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氨、盐酸、氢氟酸等气体对通信设备具有腐蚀性,要防止这些有害气体流入通信机房。
主要通信机房内的灰尘粒子浓度要求如下表。
表4.10-1主要通信机房内的灰尘粒子浓度(粒/升)要求表
机房类型 |
直径大于0.5微米灰尘浓度 |
直径大于5微米灰尘浓度 |
交换、控制室 |
小于3500 |
小于30 |
数据机房、光缆传输 |
小于3500 |
小于30 |
4.11 电源
(1) 电源种类
通信楼的交流电源应分为常用电源、保证电源两种。
常用电源:市电供电。
保证电源:正常时由市电供电,市电断电时,由备用发电机组供电。
(2) 电源工艺要求
本工程通信设备满负荷功耗估算如下表:
表4.11-1XX分公司生产楼通信机房交流负荷容量估算表
楼层 |
使用功能 |
机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
配套用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
单位面积设备耗电量(Kw/平方米) |
机房设备耗电量(kW) |
机房空调系统的电功耗(kW) |
总功耗(kW) |
一层 |
油机室 |
138 |
|||||
油箱室 |
6 |
||||||
高低压配电室 |
115 |
13 |
13 |
||||
信息化配电室 |
35 |
4 |
4 |
||||
二层 |
通信机房 |
200 |
0.4 |
80 |
40 |
120 |
|
预留机房1 |
63 |
0.4 |
25 |
13 |
38 |
||
预留基站机房 |
63 |
0.4 |
25 |
13 |
38 |
||
预留机房2 |
85 |
0.4 |
34 |
17 |
51 |
||
预留机房3 |
210 |
0.4 |
84 |
42 |
126 |
||
预留机房4 |
175 |
0.4 |
70 |
35 |
105 |
||
电力电池室 |
175 |
19 |
19 |
||||
预留电力电池室 |
106 |
12 |
12 |
||||
合计 |
1371 |
318 |
207 |
525 |
注:机房空调系统的电功耗与通信生产设备功耗可按0.4-0.6:1估列,本估算按照0.5:1估列。
非通信生产用电功耗,按照机房的功能和非通信生产设备的配置规划估列。若无法取得相应的数据,机房的一般照明与空调负荷可暂以110 W/平方米估列。
其他非通信设备功耗由建筑设计院估列。
上表数据均为终期数据,柴油发电机组、变压器、开关电源、UPS系统、空调设备等其他配电系统根据生产建设需要的发展进行合理配置。
(3) 电源机房要求
本工程电源机房,分为油机室、高低压变配电室及电力电池室。凡与电源机房无关的水管、风管、有害气体等管道,均不应穿过。电池室墙面靠近梁处需设置通风装置,便于电池充放电时空气的流通。
柴油发电机组机房的设计,进、排风及排烟设施、供油设施、配电设施等的设置应满足机组的运行要求,确保机组正常工作。
Ø 柴油发电机房进、排风要求
发电机房进、排风口位置,应考虑当地盛行风的风速与风向,尽量使进风口朝着风向,排风口顺着风向。
需要在进、排风口安装固定式百叶,并加设百页窗和金属防护网帘(金属防护网帘采用4mm2的钢筋制成间隔为2公分的网状),以避免异物进入及确保正常的空气对流,进风口应加以保护以防止雨水及其它异物进入。
柴油发电机房进、排风要求
要求热风出口的面积应为柴油发电机散热器面积的1.5 倍,即排风面积为水箱面积的1.5倍,进风面积为水箱的2倍,且进风面积为热风出口的面积的1.5倍。
机房排风口面积最小按150%散热水箱面积计算。
进风口至少应与排风口一样大,建议进风口面积不小于150%排风口面积。
以上得出进、出风口最小面积,由于安装百叶、过滤器、进/排风消音装置等均会损失有效进/排风面积,需增加风口面积以作补偿。
使用固定百叶窗,则风口尺寸增加约40%。
为防止机械震动向外传递,本设计在出风口位置单独制作一弹性减震喇叭喉型导风筒。机组水箱与排风口之间采用帆布做软连接等。
由于进风一般为利用房间负压自然吸气,建议保证进风风速不超过5米/秒。
进风口通道长度、出风口通道长度不小于2.5米,以利消噪。
Ø 基础尺寸
根据公司最终确定的发电机规格确定基础尺寸,发电机组上部1.5~2米以内不允许有任何其它物体。
Ø 承重及震动隔离
1)承重
地面承重要求为不小于柴油发电机组本身的静态重量的2.5倍。
安装支座的总重量至少应与发电机组重量相同(混凝土重量也计算在内)。
基础的最小厚度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其中混凝土密度可按2280 kg/计算:
FD:基础厚,m
W:机组总湿重加裕量,kg
L:基础总长,m
B:基础总宽,m
D:混凝土密度,kg/m3
基础表面应进行防水、防油处理,基坑底面应分层夯实。
混凝土地基:地基水平要求在±0.5°平面范围内,其下的土壤层应稳固扎实不受扰动。
地基的四周应布置宽约50mm的隔振沟。地基的底部还应设隔震层,基坑底部夯实之后,用砂土、砾石水泥、煤渣、沥青和水敷设厚约500mm,混凝土浇注在此隔振层上。
建议使用C20混凝土,混凝土合体积配比:水泥:砂:填充料1:2:3,坍塌度最大100mm,28天抗压强度为173MPa。
加强筋用No.8号钢丝网或相应的材料,在中心距150mm水平放置。
通常负重为2500-3000磅/平方英寸(17238-20685千帕)强度,带8级丝网的增强性混凝土,或者12英寸(30cm)六号中心增强杆。
所有的发电机组都需要使用藏在支座表面的螺栓固定在混凝土上。不可以使用膨胀式螺栓。
Ø 油箱容量应保障不少于八小时的供电需求,应满足安全及消防要求。
Ø 高低压变配电室、油机室及电力电池室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具体机房结构,墙面及地面材料,门窗要求,荷载要求,机房照度等详见“工艺对土建要求表”。
(4) 沟槽孔洞设置
因柴油发电机组尚未订货, 其安装机组的基础台按长5400mm×宽2200mm考虑。
一层油机房的沟槽设置主要用于油机电缆及油管的走线,除室内与室外、室内房屋之间的连接部分外,室内沟槽可在设备订货后再行施工。油机房、高低压室沟槽可待设备确定后开挖或采用桥架方式走线,本设计要求油机房到变配电室采用沟槽形式,其余设备上走线或下走线均可,建议下走线,具体由土建设计院设计。
4.12 机房接地要求
机房大楼接地系统应采用联合接地系统;通信大楼建筑防雷系统由接闪器、大楼外围立柱外側主钢筋及地网组成,通信大楼建筑防雷与通信大楼内接地系统应分别接至大楼地网,严禁除经地网以外与大楼的建筑防雷接地系统有任何电气上的连接。
机房接地引入线应远离大楼雷电流引下线的接入点并在靠近接地网中间位置,引入6根接地汇集线,每个引入点间距5m以上。
六根接地母线分别用于直流工作地、UPS工作地、直流保护地、交流保护地、光缆加强筋接地。
引入点应有2点以上焊接,分别采用铜母线通过井道送到大楼各楼层;须在相应机房内制作接地引出端,并采用便于辨认、不宜损坏的标签进行标识;
接地引入线在布放的全路由中,应与墙体及其他设施保持绝缘;
交流工作地、油机工作接地应单独从联合接地系统引出;
电力室直流电源柜输出侧的直流回流导体应就近与接地总汇集线或接地分汇集线单点连接。
电力变压器高压及低压侧均应设SPD,变压器的机壳、低压側的交流零线,以及与变压器相连的电力电缆金属护套或钢管应就近接地。
安装在大楼内专用变压器,其接地系统应合用大楼的接地装置,且变压器的中性点与接地总汇集线之间宜采用双线连接。大楼内所布放的交流供电线路中的中性线(零线),应采用绝缘导线。交流配电屏上的中性线(零线)汇集排应与架的正常不带电金属部分绝缘。连接方式如图4-1所示
图 4-1 无流零线与大楼内的接地总汇集线连通图
通信大楼内所有交直流用电及配电设备均应采取接地保护,其接地线应从接地总汇集线或接地分汇集线就近接入,严禁采用中性线作为交流保护地线。
UPS输出中心线应单独引接至地网均压环处。
4.13 光电缆进局要求
4.13.1 电缆进局要求
为了通信安全,电缆进局应有至少两个方向。本工程每个方向各铺设4波12蜂,共计16根。进局人孔需并作好排水,电缆进局的具体做法详见通信管道横断面图100900112C(008V0)-YQ-15。
4.13.2 进线室要求
(1) 光(电)缆进线室内不宜有其他管道通过。
(2) 进局管道穿越房屋承重墙时,必须与房屋结构分开,管道上不得承受重墙的压力。
(3) 光(电)缆进线室应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不应渗漏水。为便于排水,在进线室内进局管道口附近的适当位置设置积水罐,并设抽排水设施。
(4) 光(电)缆进线室采用防火铁门,门向外开,门宽度不小于1米。局前井应采用一级防火,即魔方堵塞材料应耐明火烧2.5小时,并可有效阻止有害气体进入进线室。
(5) 光(电)缆进线室应设防有害气体进入的措施和通风装置,排风量应按每小时不小于5次容积计算。
(6) 光(电)缆进线室内应采用具有防潮性能的白炽灯照明,设有普通交流照明和保证照明,还应设置事故照明灯,适当距离安装防潮电源插座,插座距地面高度1.4米,所有灯线、开关及插座均采用暗线,所有照明开关应设在电缆进线室入口处。
(7) 光(电)缆进线室内应装设地气线。建筑结构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时,进线室四周墙柱内的钢筋应留有引出端子(每隔8-10米至少有一处引出端子),电缆进线室的地气线可就近与钢筋引出端子焊接。
4.14 抗震设防和防火要求
电信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计和防火设计,应按国家现行的《邮电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5054-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5059-2005、《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YD5002-94及XX市消防规定的相关内容执行。
4.15 抗干扰及环境保护要求
通信机房防电磁干扰应按《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规范》YD/T5040-2005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电磁干扰对通信至关重要,它容易造成通信串音、阻塞、中断甚至损坏机器。电磁干扰对大部分通信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着直接影响,对通信设备来说,电磁干扰源包括广播干扰、外界磁场干扰、短波通信干扰、静电干扰、地线系统干扰、雷电干扰、电源系统干扰、雷达干扰等多种类型。程控机房应有防静电措施,其空间静电场强电压不得超过2500V。机房周围有工业、科学和医用射频设备干扰时应执行国家标准GB4821.1规定。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范围为0.15~500MHz时应不大于126dB;磁场干扰场强应不大于800A/m(相当于10奥斯特)。
XX分公司生产楼机房环境保护要求应符合工信部《 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 YD 5039-2009的相关要求。需要说明的问题
(1) 工艺设计提出的要求如无法满足土建设计时,土建设计单位可做适当调整,并将调整结果及时通知设计院。
(2) 传输进局管道工程建议在大楼施工过程中一同进行。
(3) 机房内的穿墙孔洞不做预留,待今后机房启用装修改造时再开凿。除通信以外的其余线井均由土建设计院考虑。
(4) 生产楼电源系统实际运行容量不得超过电力变压器系统总容量的70%。
(5) 油机房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由于外部建筑美观的原因,孔洞的位置及大小由土建设计院设计,但应保障单台油机进排风口百叶面积不小于工艺要求的开工尺寸平方米。进风井和出风井均需设置隔音片消噪,排风口需注意排除的热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 该大楼为满足高层建筑防火规范,土建设计院可适当调整机房门位置,工艺上线井、电源井、传输上线井位置不宜调整外,其余管井可适当调整。
5 土建要求表
本设计对土建设计提出了层高、工艺净高、地面荷载、地面、墙面、顶面、温湿度、设备发耗电量、机房门、窗、照度等的具体要求,详见“XX分公司生产楼通信机房工艺对土建要求表”。
6 图纸
转发该文章到朋友圈,可领取该文章的电子版全部资料!因为有你,我有了动力。